close
吳哥窟是由高棉王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在西元1113年所興建。當時的高棉王朝比同時代的歐洲還要先進,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動用全國最好的工匠、彩繪師、建築師及雕刻家,歷時三十七年才完工。整座建築是用巨石一塊塊砌成,沒使用石灰水泥,更沒使用釘子樑柱,充分展現古人的建築巧思,全城雕刻精美,故有「雕出來的王城」的美譽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首先自眾神廟裏選中小吳哥,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中國元朝大臣周達觀也曾在七百年前目睹小吳哥之雄偉,在其著作『真臘風土記』中形容其為「魯班墓」。魯班是中國春秋時著名的巧匠,周達觀萬萬沒料到,當時中國視為南方的蠻夷之邦竟有此文明。

從入口走過總長 350公尺的石板道並連接著十字王台,盡頭即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 File:Angkor-wat-central.jpg
在長達一千公尺外牆範圍內,有層層迭進的三重迴廊(象徵須彌座) ,及四隅拱中的五座高塔,古印度傳頌中的須彌山(Meru)【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在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被表現的妙俏。
而以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蓮花聖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臺階不如東邊臺階陡峭。
下一張(熱鍵:c)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堆成,高出地面約3;須彌座之上,有3米高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
下一張(熱鍵:c)
迴廊牆上有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請點選)。每幅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如有導遊解說更能深刻體會箇中精彩)
下一張(熱鍵:c)
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
下一張(熱鍵:c)
進入第二層之前,會先經過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 一米 ,原為國王與皇后要進入第三層禮佛前的淨身池(現不蓄水)
下一張(熱鍵:c)
迴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仙女浮雕,雖有遭到破壞,但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
下一張(熱鍵:c)
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下圖中的神像原立於第三層尖塔之中,官方本欲將此神像移入金邊博物館收藏,但移至第一層時發現神像腿部出現裂痕,便不敢再移動,從此在原地供奉)
下一張(熱鍵:c)
第一、二層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而第二層台基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只剩二三層。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第二層的長方形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牆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女神浮雕。
下一張(熱鍵:c)
上圖左邊的是千真萬確的草圖,絕不是搞笑亂刻的喔!

寺廟第三層即最內、最高層的台基稱為巴甘,呈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
下一張(熱鍵:c)
台基四周有十二道臺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每道階梯都高達20公尺,呈70度垂直,而每一個台階又僅有不到15公分的寬度,上塔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光是仰望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就覺得好累.好震撼,
不管腿再怎麼酸痛都要爬上去瞧瞧!
下一張(熱鍵:c)
南側階梯上的小石階和扶手是以前的法國遊客因太太在此不小心失足.墜地而亡之後捐款建造的,
下一張(熱鍵:c)
但現在西.南.北,三側階梯均已經封閉,
想"上天堂"就得乖乖的排隊,從東側上樓囉! (記得要穿有袖上衣和過膝褲裝喔!不然就只能望塔興嘆了!)
下一張(熱鍵:c)
臺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約60米見方,上立五座蓮花聖塔,排列方式就如「X」型上的五個點,因為角度關係從正面看去似乎只有三座,實際則為五座。正中矗立的主塔約42米(約20層樓)高,塔頂離地65米,比四個角塔都高大。
下一張(熱鍵:c)
由於印度教的基本教義是以善惡得報為基礎的輪迴,他們認為善惡行為附著於個別存在的「阿特曼」(意為「我」)身上,而人類就在善惡中不斷地輪迴,反覆地死亡,所以只有把死亡切斷才是真正的解脫,而解脫的方法便是沐神之恩,與神結合為一。因此吳哥王會在生前決定死後與自己結合為一體的神,而忠實地祭祀祂,為祂建造寺院,目的就是希望死後解脫個別存在的阿特曼,而與神合為一體,成為真正的神。所以國王就是寺廟中所供奉的神之化身,因此「神王」信仰便是吳哥王朝中,諸王建造這些偉大建築的原因。

 

廟塔平臺上風勢拗勁,變幻風雲就在塔頂上戲謔舞弄,好像一伸手就能觸及那神秘的幻化時空。昔日當中央平臺上燃起雄雄聖火時,身著長袍的婆羅門祭師便喃喃吟唱著讚美詩,祈求保護天神毗濕奴(Vishnu)的護祐,而隨著沉穩虔誠的旋律,祭師們會以順時鐘方向,繞著破壞之神濕婆(Shiva)的男根而行進,以示禮拜。毘濕奴及濕婆乃是印度教中的兩位主神,吳哥眾神廟中所奉祀的大抵以此為主,不過在這裡所見到的神像卻與印度傳統迴異。小吳哥中供奉的主神八臂毘濕奴神,其面貌乃取自建造此寺的國王蘇利亞華爾曼二世,也就是說神廟中祭祀的對象並非遙不可及的天神,而是實際存在,以半神人自居的國王。印度教經典『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曾提到的觀念,「人類中的帝王即是天神的化身」,在吳哥時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下一張(熱鍵:c)
登高望遠,想像當時的榮景,
下一張(熱鍵:c)
吹著徐徐微風,感受恢弘莊嚴的氣勢,
下一張(熱鍵:c)
頓時有點捨不得離開了!
下一張(熱鍵:c)
但不管再怎麼依依不捨,下樓都得當心啊!(這可不能鬧著玩的)
下一張(熱鍵:c)
下塔之後才發現流連忘返的不只我們,
趁著等待的時間跟我們的導遊~羅董,
下一張(熱鍵:c)
還有領隊~阿明合照,
下一張(熱鍵:c)
原路返回的路上又經過第1.2層迴廊間的淨身池,
下一張(熱鍵:c)
以及第一層迴廊上的浮雕,
下一張(熱鍵:c)
雖然羅董很認真的講解,但本人已經呈現"熱當"狀態,
下一張(熱鍵:c)
只依稀記得他說的是(請點選)(請點選)的故事,下一張(熱鍵:c)
太陽西下,我們也該準備前往下一個地點了,
下一張(熱鍵:c)
但離開之前要把握住最後一次機會跟吳哥寺的倒影拍照,
下一張(熱鍵:c)
沒想到我這次卻站錯地方~明明該站在右側卻佔到中間去了,真瞎啊!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明天還要來這看日出,感受小吳哥的另一種美!


參考資料:品冠旅遊>神秘吳哥導覽手冊、維基百科之吳哥窟
延伸閱讀:吳哥窟(上)2010(下)201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yya 的頭像
    vickyya

    It's my life !

    vicky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