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稱「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周圍原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

這座位於「大吳哥」東北方約21公里的印度教寺廟建於公元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於1002年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此寺為羅真陀羅跋摩王朝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所建,為了不冒犯國王,便將建築尺寸及規模縮小(例如廟堂的大門僅一百五十公分高),一般人出入都皆須彎腰而行。(根據奠基石的記載,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

女皇宮面向東方,有內外3層圍牆,不但規模與尺寸都比其它吳哥古跡的還小,而且雕刻十分細緻,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但有人也猜測此名得自浮雕上的提娃妲(Devatas)女神。此寺大量使用紅色石英砂岩作為建築的材料,磚和鐵礬土只用於圍牆和一些結構元素。寺中精細雕刻,原是堅硬的紅色砂岩,創作者竟能如雕刻木頭般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一絲不茍,巧奪天工而妙不可言,是吳哥所有寺廟中石雕作品的最上乘之藝,也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鋒之作,故精緻典雅的女皇宮又有「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的美譽。雖然此寺在西元1914年即被法國人發現,但卻等到1924年後才開始重建整理,因所用的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當年藝術家創作的細緻玲瓏的浮雕仍是保存的鮮明亮麗,是吳哥皇城裡雕刻最精采的建築。
其中最為知名的是精緻的砂岩楣石和山形牆。山形牆跨立於四方形的門框之上,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在高棉建築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牆上。楣石橫跨兩根門柱之間,一些用於支撐上面的結構,一些則純粹為了裝飾。女王宮的楣石上均飾有精緻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紀雕刻匹敵。而四壁上的提娃妲女神,並不遜於世界級大師名作。
下一張(熱鍵:c)
經過大約30分鐘的車程後抵達此處,
這裡是我們在三天的參觀行程中,路途最遙遠的一處古蹟.
女王宮原本在現存的三層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圍牆將神廟與市鎮相隔。這道外層的圍牆現在僅存拱門(即最東邊的瞿布羅),原來可能用木材建成。人們認為按照這道圍牆計算,女王宮的面積約500平方米。
下一張(熱鍵:c)
大門口的山形牆上雕刻的是騎著三頭大象.手持金剛杵的因陀羅(請點選),

三頭象名叫Airavata,象徵雲和雷,而金剛杵則會釋放出雷電
(請點選),
因陀羅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
看到祂會讓我想起北歐神話裡的"雷神索爾".
下一張(熱鍵:c)
再穿過一到門之後便可看到走道兩旁林立許多象徵陽器的林伽(Linga) ,
(濕婆神以男性生殖器林伽出現時則象徵再生)

走道的左右兩側則是已經頹圮的廊道,
下一張(熱鍵:c)
雖然毀損嚴重得只剩石柱,但頂端的精美雕刻依然清晰可見,
下一張(熱鍵:c)
因為接下來的浮雕大多與婆羅門教(現今印度教的前身)的故事有關,
所以先為大家介紹此教派者主要的三大天神:
創造神~梵天(Brahma)
佛教稱為大梵天王,他創造了世界萬物,坐騎為孔雀,妻子是辯才天女,由於祂已完成了創世的任務,已經沒有剩於價值了,所以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拜保護毗濕奴及敬畏破壞神濕婆。但祂在泰國影響力相當大,俗稱「四面佛」。

破壞、再生和舞蹈神~濕婆(Shiva)
佛教稱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
坐騎為公牛nandi,妻子為雪山神女,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

保護神~毗濕奴(Vishnu)
佛教稱為遍入天,毗濕奴有10個化身,其中9個已經降世,最後一個化身將會在世界末日降臨。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隻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隻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坐騎為大鵬金翅鳥Garuda,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徒有一派專門供奉他。

這面山形牆上則是述說了保護神-毗濕奴以第四個化身~人獅那羅辛哈(Narasimha)撕裂魔王希蘭亞卡西普(Hiranyakashipu)胸膛的故事(請點選),
下一張(熱鍵:c)
又要聽羅董說故事又要邊拍照.邊搞笑,還真忙喔!
下一張(熱鍵:c)
在往裡頭走之前,先到左側看看兩面已經崩落的山形牆吧!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5米,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兩道瞿布羅的山形牆均已不在原位。西瞿布羅的山形牆現由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描繪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修羅孫陀(Sunda)和烏普孫陀(Upasunda)兩兄弟爭奪飛天提絡塔瑪(Tilottama)的故事。東瞿布羅的山形牆散落在地上(如下圖),描繪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惡魔掠走羅摩的妻子媳妲的故事。
(請點選)
下一張(熱鍵:c)

旁邊這塊不完整的山形牆則敘述水神兼西方守護神~梵倫騎乘神鵝漢薩的故事,
下一張(熱鍵:c)
右邊則是快傾倒的圍牆,
下一張(熱鍵:c)
經過了這道塔門,
下一張(熱鍵:c)
遇見了濕婆神之後,
下一張(熱鍵:c)
就可以看到主殿了,
下一張(熱鍵:c)
山形牆正中央的濕婆神正在跳著毀滅之舞,

破壞神-濕婆跳舞時會打開額頭上的第三隻眼,其所看之處都會產生烈焰摧毀所有東西,破壞後萬物再生。
相傳有個非常認真修練的女修羅,得到大樊天的祝福,給予她絕世美貌。但也因此讓天庭裡的男性眾神為她爭風吃醋,混亂不已。於是濕婆神一氣之下就跳了毀滅之舞,並大聲嚷嚷著說:既然你們這麼貪圖她的美貌,我就讓大家看看這美麗女修羅的真面目,就把她變成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婆。(上圖左下角)

地上擺的是被破壞的濕婆神坐騎~神牛Nandi,
下一張(熱鍵:c)
南藏經閣一隅,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山形牆上雕繪十個頭二十隻手臂的魔王羅婆那(Ravana)搖晃凱拉薩神山(Kailash)的故事~濕婆神坐在山上,其妻雪山神女則坐在他的腿上,山下獅子、猴子與大象則因羅婆那搖動神山而到處奔跑躲避(請點選)

主殿內一隅,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這面山形牆上雕刻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請點選),下一張(熱鍵:c)
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濕奴。另外不論走到哪一座神殿,大都能看到「毘濕奴」(Vishru)神的坐騎格魯達(Garuda)金翅鳥,以及曼舞女神阿帕莎拉(Apasara),廣泛引用在門楣、樑柱及牆面的裝飾上,輕盈了石塊建築的厚重感,也使嚴肅的神廟褶褶生輝。提娃妲女神像容貌秀麗,淡淡的微笑,流露出優雅嫻靜氣質,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下一張(熱鍵:c)
DSC_4577.jpg@2010.01~02 吳哥窟 DAY 4
下一張(熱鍵:c)
女王宮入口是正面朝向東方,利用旭日初升的早晨來這裡捕捉班特絲蕾寺的美景,當陽光照在紅色砂岩構成的建築上,裡頭的石英結晶即反射出璀璨耀眼的迷人光輝,襯托出雕刻的精緻與典雅。


參考資料:品冠旅遊>神秘吳哥導覽手冊、維基百科之女皇宮
延伸閱讀:印度三大主神(一)(二)
                  女皇宮(一)2009(二) 2010(三)2010(四)
20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ckyya 的頭像
    vickyya

    It's my life !

    vicky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