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肯山(Phnom Bakheng)位於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將王都遷往吳哥區域後,城市中心和國王廟的所在地,Phnom(發音為『弄』)就是山的意思,這個都城當時的名稱叫做 『Yasodharapura』,而位於巴肯山頂的國王廟則被命名為『Yasodharesvara』,意思是『Lord of who Bears Glory』承擔所有榮耀的王者之意。這座國王廟由耶輸跋摩一世在西元 907 年建造完成,但在西元 928 年時被廢棄不用,並於西元 968 年再由當時在位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重新修建。

巴肯山又名『Vnam Kandal』,意思是中央之山,雖然被稱之為山,但實際上只有海拔60公尺高,只算得上是一座小丘陵,不過對地勢低平的柬埔寨來說,這座小山卻象徵了宇宙的中心,實際的高度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再度經過小吳哥,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抵達大吳哥南城門外的廁所,再以最快的速度步行上山,
下一張(熱鍵:c)
雖然遊客也可選擇騎大象上山,但還是建議能自己走就自己走,
畢竟路途不長,坡度也算平緩,就別虐待大象了吧!

巴肯山原本在東、北、西三面都有階梯可供爬上山頂,但所有的遊客都是由東面的入口上山,主要入口還有二尊石獅當守衛。
下一張(熱鍵:c)
為了保護古蹟並避免塌陷,所以山頂的巴肯寺有參觀人數的管制,
大家為了趕在人數額滿之前登上寺頂,莫不加緊腳程.一窩蜂的往山上移動,
雖然紅土坡還算平緩,
但導遊~羅董怕我們來不及爬上山頂的速度,所以加足馬力帶領大家往前衝,
不過我們體力太差都趕不上他的速度,所以他又只好停下來等大家,
我在途中"競走"到連一張照都來不及拍,就這樣走走停停了幾回合,
終於在半小時後抵達山頂了.
下一張(熱鍵:c)
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也是一個以須彌山為主要建築意向的寺廟,廟山為陡峭的五層台基,高13米,由底層的76m見方,逐層縮小到頂層的47m見方,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層石階,每層十級,直通寺頂平台,每層石階左右,守護著一對坐獅,有些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巴肯寺以塔多聞名,所以有「塔林」之稱。最底層有44座紅磚塔環繞四周,而往上的每一層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四面五層的每一道階梯,各有一對寶塔伺立左右,共40座階梯寶塔,最後在頂層上扣除中央祭祀濕婆神的主殿外還有四座角塔,108座大小塔以幾何圖案對稱地佈置。
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總和數字,其中每一座磚塔也象徵著一座山,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則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而巴肯山四周有壕溝圍繞,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鹹海。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淵訪問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還是金塔。但這些塔保存狀況並不佳,有些甚至毀損得非常嚴重。
下一張(熱鍵:c)
其實原本的石階非常陡峭,但是加了木梯於其上之後攀爬起來就輕鬆許多,
下一張(熱鍵:c)
好不容易爬上第五層,立刻感受到一陣熱浪襲捲而來,
被太陽曬得睜不開眼睛也就算了,
還覺得自己好像一塊放到高溫鐵板燒上的豬肉,
熱到完全不記得參拜主殿裡供奉的濕婆神,
也沒什麼閒情逸致眺望遠方的小吳哥還有山下的美景,
只知道要把握時間拍照,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巴肯山是整個吳哥區域視野最好的制高點,
所以幾乎所有遊客都是來這兒看日落.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但是我們都覺得自己等不到那時候就會先曬昏,所以決定轉移陣地啦!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把"在巴肯寺上烤BBQ"的機會讓給其他人!
下一張(熱鍵:c)
其實上山之前,羅董就告訴我們巴肯山上的日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棒,
而且又很熱,
反倒是附近的大吳哥南護城河上的黃昏才是最美的,
不過我覺得,
雖然登山人潮很多,時間又集中,確實很熱很擁擠,但還是值得走一趟。
除了沒去過的原因之外,
還有,
我總是要親身體驗過一次,才知道巴肯寺有多陡.有多熱嘛!
也才會深刻的明白~相較之下大吳哥南城門的日落有多漂亮了!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看到這麼優美的景色,心情也豁然開朗,
河水洗滌心靈,帶走些許煩惱,
下一張(熱鍵:c)
下一張(熱鍵:c)
自在地享受片刻寧靜愜意的時光,
下一張(熱鍵:c)
真希望時間能永遠停留在當下.
下一張(熱鍵:c)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參考資料:微笑吳哥之巴肯山維基百科之巴肯寺
延伸閱讀:巴肯山(一)2010(二)2011(三)2012(四)20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ky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